泛心论认为,从粒子到行星的所有物质都内在地具有某种形式的意识,这挑战了传统上关于心灵和物质的观点。

在一个似乎被科学与灵性冲突所定义的世界里,泛心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架起了物质世界与形而上世界的桥梁。该理论认为,意识遍布整个宇宙——每一个微小的粒子都具有某种类似心灵的特质。这一观点为思考现实的本质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开辟了引人入胜的途径。但泛心论究竟是什么呢?
泛心论简介

《睡着的吉普赛人》,亨利·卢梭,1897 年。
泛心论认为意识并非仅限于人类或动物。相反,它是物质宇宙中万物的基本特征。按照这一古老哲学,即某些人所说的“心灵尘埃”,每一块物质都具有某种内在的心灵特质——甚至包括围绕原子飞速旋转的电子或遥远星系中最遥远的恒星。
泛心论可以追溯到泰勒斯等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泰勒斯曾说万物都“充满神灵”。纵观历史,这种观点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它又卷土重来,当时包括斯宾诺莎在内的许多哲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斯宾诺莎将其理论称为“上帝或自然”——暗示着灵性和意识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
在 19 世纪,诸如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之类的学者曾对泛心论的概念进行过探讨(尽管他本人并未自称泛心论者)。近一些时候,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也支持类似泛心论的观点。他认为意识是内在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凭空出现的(无中生有)——这与泛心论者的观点相契合。
泛心论与笛卡尔二元论形成了鲜明对比,笛卡尔二元论将心灵与物质分开,同时也对现代科学中认为意识仅由复杂的脑部过程产生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相反,它表明意识是所有物质的内在特征——类似于质量或能量。例如,与其认为一块石头是没有生命的,不如说它具有某种基本的体验或一种有待发展的原始意识。
这种思维方式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意识本身的含义——或许能找到一种将物质(物理)事物与精神(与心智相关)事物无缝结合的方式来谈论它们。它还能为审视那些古老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比如围绕心智和伦理的问题——当然也包括生物对其所处环境的感受。
泛心论视角下的意识理解

《苹果篮》,保罗·塞尚,约 1893 年。
泛心论是一种关于意识的理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某种心灵——或者至少具有心灵的某些方面。按照泛心论的观点,意识并非只是当物质以恰当的方式组合时才突然出现(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涌现论”)。相反,意识一直以某种形式存在——就像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空间和时间一直存在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泛心论可以被视为提供了一种思考宇宙构成的新方式。宇宙并非由大量毫无感觉的枯燥物质组成(这差不多就是大多数人对岩石的看法)。相反,即便是像岩石这样简单的东西,也包含着数量极其庞大、几乎难以想象的基本意识体验,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
然而,泛心论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是“组合问题”。它探讨的是,个体的意识片段——比如在神经元内部的那些——是如何在更大的生物体(如人类)中组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主观体验的。
比如,如果一个星系中的每一颗恒星在某种基本层面上都有自己的意识,那么所有这些意识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星系本身的意识(如果它有意识的话)?
一些泛心论者通过提出类似于突现属性的理论来应对这一问题,即尽管许多事物聚集在一起时可能会产生新的东西(比如水分子构成的水的湿润性),但我们目前还无法从基本层面理解其背后的规律。
某些泛心论者也认为,即便将意识视为基本要素,或许仍存在法则来规范意识如何组合。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仍在致力于解决这一组合问题——在理解集体性所包含的内容方面,这仍是一片未知的领域。
构成论泛心论与生成论泛心论

《乌鸦之树》,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约 1822 年。
关于意识在宇宙中的分布,主要有两种观点:构成性泛心论和生成性泛心论。
构成性泛心论认为,像我们这样复杂的有意识生物在根本层面上是由更简单的意识元素构成的。这类似于蜂巢的行为可以归结为单个蜜蜂,每个蜜蜂执行相对简单的任务。
构成性泛心论认为,我们自身的体验或许也是由无数微小的意识成分从底层构建而成的,这些成分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另一方面,涌现泛心论认为,尽管这些微观层面的实体可能拥有其自身的某种意识,但作为高级有机体所具有的丰富主观体验,并非仅仅是更多相同意识的简单累加。
相反,当许多部分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协同工作时,它才会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呈现出来。就像一个管弦乐队演奏出旋律,任何一位乐手都无法独自完成(这被称为涌现)。
喜欢构成性微观心理主义的思想家们认为,这就像用乐高积木搭建房屋(每块积木都是由许多微小的有意识的事物构成的)。
相比之下,像西格和莫尔奇这样的融合论者则认为,这更像是当你把两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放在一起时,它们会融合,其性质会完全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支持泛心论的论据

《奥菲莉娅》,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1851 - 1852 年。
支持泛心论的人有几个颇具说服力的观点。其中之一是连续性论点。如果你思考一下地球上生命依照进化论是如何发展的,似乎从简单生命形式到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是有一个平滑的过渡过程的。
但倘若意识仅在某个阶段出现——比如当拥有大脑的动物进化出来时——那么这将是对那种模式的彻底打破。泛心论则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认为意识只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物质组织得更好(比如大脑的出现),你也会获得更多的体验类型。
这就好比说,我们看到生命随着时间逐渐演变,没有突然的跳跃或开端。也许这和意识也类似!
黑格尔论证指出,现实并非杂乱无章。相反,它反映了一种被称为“绝对”的逻辑框架。有些人将这种框架等同于“精神”(Geist)的演进,并认为它造就了我们所见的一切。
如果你持这种观点,意识就并非仅由物质偶然造就。相反,拥有心智是宇宙持续演进的一部分。
要理解黑格尔在此处的哲学思想,一个很好的方法是通过一个例子:一颗小小的种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但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似乎仍是同一种东西——这当中一定有生物学之外的东西在起作用。
最后,不可知论观点认为,由于我们目前尚不清楚无意识的物质如何能产生意识,所以假定这种无中生有的现象出现反倒更复杂。
相反,泛心论中的不可知论对于意识是否凭空产生不持任何立场。相反,它将意识视为既定事实——就像人们承认重力的存在,但不知道其来源一样。可以将这种方法比作在有人提出完整的引力理论之前很久就认识到重力的影响。
泛心论的常见反对意见

《岩间圣母》,列奥纳多·达·芬奇,1483 - 1486 年。
很多人对泛心论心存疑虑,因为乍一听就觉得不对劲。有人认为,像电子或石头这样的东西,如果完全静止不动,很难相信它们会有意识——哪怕只是一点点意识。他们可能会问:那块被太阳晒暖的石头里面到底在发生什么呢?
事实上,一些批评者认为,当这些事物在与环境互动时没有任何明显的迹象,却说它们是有意识的(哪怕只是稍微有意识),这变得毫无意义或毫无用处。我们倒不如说它们体内有仙女。
关于相互作用的问题也引发了质疑。批评者们提出疑问,赋予基本粒子的意识如何能够影响或促成像人类这样的复杂生物所拥有的意识。
微小粒子的那些细微体验是如何汇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人类意识中错综复杂的模式的?这个问题类似于组合问题,并且让人怀疑泛心论是否能令人满意地解释这些相互作用。
最后,泛心论还存在一个伦理问题:如果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意识,那么我们应如何思考道德抉择?毁坏一块石头或喝一杯水或许都具有伦理意义——然而考虑到这一点似乎既麻烦又不切实际。
批评人士称,该理论模糊了伦理责任,使其面目全非,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如何对待所有物质,而不仅仅是那些我们传统上认为有感知能力的动物。
那么,用简单的话来说,泛心论是什么?

《光与色彩(歌德的理论)》,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843 年。
泛心论主张宇宙中的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意识。这不仅适用于个体或动物,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这种观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某些现代思想家颇具吸引力,因为它填补了关于生物如何拥有心智的任何解释上的空白——甚至粒子也具有某种原始的体验或感觉。
然而,这里有一个谜团:像这样的无数细微感受是如何累积成人类式的意识的呢?一些支持者认为,人类的意识仅仅是大脑中所有这些细微意识元素的总和——就像砖块砌成房屋一样。
还有人说,当各部分以这种方式相互作用时,它们会创造出全新的东西。这是一种在较低层次上不存在的意识形式——就像乐器组合在一起能奏出旋律一样。
批评者们并不信服。一些人觉得很难相信,即便是枯燥无味的岩石也具备任何一种科学有朝一日或许能够探测到的意识。
如果我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那么诸如烹饪或建造房屋之类的活动可能会变得极其复杂,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就得担心钉子在被敲进木头时会不会受伤!
原创文章,作者:网站管理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kehistory.top/%e6%b3%9b%e5%bf%83%e8%ae%ba%ef%bc%9a%e4%b8%87%e7%89%a9%e7%9a%86%e6%9c%89%e6%84%8f%e8%af%86%ef%bc%9f%e8%bf%99%e4%b8%80%e5%a5%87%e7%89%b9%e7%90%86%e8%ae%ba%e7%a9%b6%e7%ab%9f%e6%98%af%e6%80%8e%e4%b9%88.html